本次暑期大回访,一次很好的活动,相信通过这次回访,能把麦田的助学工作做得更深入和细致,能给资助人以及志愿者们更多的反馈信息。我相信助学部做了很多工作,已经设计好了很多的问卷。那么你们,有没想过除了是做好回访问询和记录这些基本工作外,参加这样的活动能给自己留下什么,又能给予别人一些什么?你只是一个调查员?一个过客?还是一个经历者? 一、回访前的思考 1、我们给当地老师和孩子带去的是什么?尤其在思想观念上我们能带给他们什么? 2、如何与孩子沟通? 3、了解孩子们关于读书的想法。如果孩子问到关于读书还是打工帮轻家庭负担的问题,该如何回答?
二、自问自答 第一点,我们带去的是爱和希望。
我曾经去过马边,虽然算不上走访,但一路上也不停跟当地的老师聊天,跟村民、跟孩子聊天,有的孩子告诉我会好好读书,以后报答资助人——这让我感觉是不是在“感恩”这个问题上没有很好的引导呢?关于“感恩”,我会向老师传达一个观点(个人认为,老师给于孩子们的导向是很大的):我们来帮助孩子们获得读书的机会,是希望他将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,将来不但有能力养活自己,也能去帮助别人。——这只是其中一个例子。 又记起在十二小,给孩子们派小礼物派糖的时候,我坚持要孩子们说一声“谢谢”。其实并非要他们来感激我们,只是希望通过说“谢谢”起到一些潜移默化的作用,希望的是孩子们能慢慢懂得和理解真正意义上的“感恩”,能在将来把“爱”传播和延续下去,那我们现在这爱的星星之火,才有希望在未来燎原。还有就是吃完东西后,也同样要求孩子们把垃圾扔到垃圾筒里——也许一次两次这样的要求未必能立竿见影,但相信我们自己先自律好自己的行为,也来影响老师和孩子们,希望帮助孩子们从小培养良好的习惯。 这些是我个人认为的一些好的习惯和观念,我会带去,我会传播。
第二点,准备一些游戏和儿歌吧,最好还有舞蹈。跟孩子一起玩是最好的沟通!在十一小的时候,有个小小的遗憾。李老师看我们跟孩子们一起唱歌、讲故事,就请求我们教教孩子们跳舞,李老师很内疚地说他不懂,所以无法教孩子们跳。我们知道李老师一个人带两个班级,已经包揽了唱歌、体育、美术,而且都做得很好——很可惜,我们都没准备——看着李老师恳切的眼神,这成了我心里一个的遗憾。
第三点:记得有个麦友提出过一个难题:他资助的一个刚读初中女孩子给他写信,说不想读书了,想出来打工挣钱养活家里,因为她不想再看到家里那么贫穷。——如果你也遇到这样的提问,你会怎样回答?
欢迎大家提出更多这样的思考,更欢迎大家谈谈想法和说说你的答案。
最后祝福各位参加回访的朋友,带去满满的礼物和希望;带回来满满的感想和经历,一路平安!
举报
以上的思考来源于一些感想
参加江西、安徽四周年活动回来已经好些日子了,一些关于孩子的感想还是很想和大家分享。参加了江西遂川的十一小、安徽的十二小和十三小落成典礼,跟孩子们相处的时间并不长,没有很深入的能跟他们作太多沟通,但有一些映像和感觉还是留在心间,流到今天。 这些孩子家庭应该算不上非常贫穷,他们居住的地方附近也有人家是富裕的,但我能感受到他们更多的是渴望爱与关怀。与村民们聊天中得知,很多孩子是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。跟孩子们接触,能感觉到他们的淳朴和单纯,喜欢他们不认生,喜欢他们落落大方,跟他们一起毫无距离感,他们很快就会跟你熟络和亲近。当我与她们(我更多关注的是女孩子)说话,有时候我是把她们搂在怀里,有时候我是抚着她们的背,有时候我是揽着她们的肩膀,有时候我是拉着她们的手——我尽量在肢体语言上表达我对她们的喜爱与关心——这时候我能深深感受到她们喜欢这样!缺少父母在身边,跟着爷爷奶奶过,爷爷奶奶还要忙农活,也许她们从小也要帮着做家务和农活,她们能获得的爱与关怀还能有多少?
很记得一些场景:在遂川,潮汕麦田的麦友“团长”把麦田11小的班长“逮住”,一遍遍嘱咐她——要主动带领一些比较大的同学中午帮李老师一起给同学们做饭、干活;和“嘉年”一起到村民家门前聊天、坐坐,老奶奶给我们俩倒茶,用搪瓷小杯,上面还漂浮着一些白白的象灰尘的东西,但我们还是喝下了,领下了老奶奶的热情;11小,教同学们唱《晨风吹》;在安徽金寨,13小,“小王子的狐狸”和一个女孩子一直在游戏在玩耍的情形;在12小,嘉年心疼孩子的那些举动;12小,一个叫丹丹的小姑娘,每次我叫唤她的名字,她眼里都会跳动着快乐的火花,都会给我一个甜甜的笑容……
我比较支持你一些想法~~~也在一直在执行中~~~~!
这篇贴子闪耀着智慧的火花,如大海中的一座灯塔,如夜空中的一颗北斗星。[em09][em04]
有时候,我们需要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,以提高效率。
有时候,我们更需要将简单的事情复杂化,以达到更精细,更深入,更有效的结果。
为了做得更好,确实需要思考。
花花真是一个好姑娘。
提出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。
来学习[em23][em23][em23]
茶哥哥教育得极是! [em06]
茶说的要尊重,我很认同。我们做公益,尤其当我们面对弱势群体的时候,千万不要有一种高高在上和施舍的姿态。我从开始就认为平等、尊重是我们去做助学做走访的首要基本条件,所以我才把这个跳开了,没有特意着笔[em04][em04]
谢谢茶的提醒,奖励一朵小红花[em23]
这篇贴子闪耀着智慧的火花,如大海中的一座灯塔,如夜空中的一颗北斗星。
九哥说得真雷人
嗯。确实。
大学里曾经去支教过,虽然去的时间并不长,但是所看所得正如你所说,那里的老师身兼几职,但是关于美术、体育、音乐这些孩子们真的接触的很少或者说几乎没有。有课本没老师。
也许我们并非专业,但是,总可以起些引导作用。
当然,我们的走访队伍里若是每队都能有个这方面的“专家”自然最好了。呵呵。
花花猪的‘问题3’值得我们深思。
去年遂川戴家埔乡就有一受助学生在学期中辍学,事后,我们费了好大的劲才找到这位同学,我们苦口婆心地劝他回学校继续读书,结果让人失望,孩子算诚实、回答的也干脆“我不想读书...”(录有视频及语音)。 再一,每年发完资助款后,我总忘不了桥头乡‘流着鼻涕、呆板傻笑、一问三不知’的高XX同学……
现在农村(甚至城市)贫困学生仍然不少,需要我们关注和支持的学生太多太多。我们知道我们的能力有限,我们也知道,世上的事不可能做的十全十美,但每件事总可以做的更好。我在想:既然麦田理念是‘做好事,要留名’,我们是不是可以多考虑‘做好事,有价值’??……
支持同意楼主的观点,与孩子们一起提倡‘肢体语言’!
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麦田计划 ( 粤ICP备12076381号-3 )
GMT+8, 2025-2-20 07:00 , Processed in 0.074078 second(s), 17 queries .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